中国古代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扩展资料:
1、吉礼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2、凶礼
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3、军礼
军礼即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王者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大同,难免会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甚至兵火的威胁。《礼记·月令》记载:“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而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都离不开礼的原则。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故而,又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军礼分为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此外,军队的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营阵、校阅等无不依一定的仪节进行。
4、宾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的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孟子曰“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事业非礼不能兴旺,社会非礼不能安定,国家非礼不能强盛,礼之用,难以尽述。礼以伦理道德的外化形式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指导,不但是一种文化积累,更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
5、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嘉礼亲万民。嘉礼为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婚冠、贺庆等无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即位改元礼等。
嘉礼是用来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古人通常以饮食之礼来亲睦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来成全男女婚配,以宾射之礼来联络故旧朋友的感情,以飨燕之礼亲睦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和异姓之国。虽然君主专制已经废除,但是很多礼仪的礼义还是被保留下来,特别是婚礼,成为了现代人一生中最重大的礼仪之一。
参考资料:
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1、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2、解读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
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
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你了解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年龄的有关知识吗?
三皇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神话人物,分别是伏羲、神农和黄帝。
五帝则是指中国古代的五位传说中的帝王,分别是轩辕、颛顼、帝喾、尧和舜。
这些人物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三皇吧。
伏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一位皇帝,也是人类文明的创始人之一。据传他是黄帝的祖先,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半人半兽的神祇。伏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发明了八卦,创造了文字,开创了婚姻制度等。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创始人之一。据传他发明了农具,教人们种植农作物,开创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神农还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发明了针灸和草药治疗疾病的方法。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据传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创始人之一,他发明了兵器,创造了军事战略,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文明。黄帝还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发明了针灸和草药治疗疾病的方法。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五帝。五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统治者,为人民谋福利,开创了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一位帝王,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据传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创始人之一,他发明了兵器,创造了军事战略,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文明。黄帝还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发明了针灸和草药治疗疾病的方法。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
颛顼:颛顼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二位帝王,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创始人之一。据传他发明了农具,教人们种植农作物,开创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颛顼还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研究天象,制定了历法,开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文明。
帝喾:帝喾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三位帝王,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始人之一。据传他制定了礼仪制度,建立了官制,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帝喾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者之一,他派遣使者到周边国家交流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尧:尧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四位帝王,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创始人之一。据传他推崇仁爱、忠诚、正义等道德观念,建立了“三纲五常”的道德体系,开创了中国古代道德文明。尧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者之一,他废除了世袭制,实行了任贤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
舜:舜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五位帝王,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之一。据传他推崇文化教育,倡导儒家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文明。舜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者之一,他废除了世袭制,实行了任贤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舜被尊为中国古代圣君之一,被誉为“仁圣之君”。
这些传说中的人物虽然历史上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去看看相关的历史书籍哦!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岁期颐之年”。大致意思是“二十虽然成年,但还比较年少,三十就能够独立,四十不被外界所迷惑,五十就能知道自己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六十已是花甲之年了,活到七十就相当稀少了,八九十岁年纪非常大了,已是耄耋之年了,期颐之年,已进入百岁高寿
(1)二十弱冠:男子20岁成为弱冠。这时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知天命:当一个人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他以后的人生应该怎样过了。他已经知道上天给他的人生安排是什么了。
(3)六十花甲:指六十周岁,年满六十为花甲。
(4)古来稀:指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比较少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七十岁。
(5)耄耋(mào dié):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八九十岁。
(6)期颐:一百岁称为期颐。
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本文来自作者[翠易]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mx3.cn/ef/%E5%8F%A4%E4%BB%A3%E4%BA%94%E7%A4%BC%E6%8C%87%E4%BB%80%E4%B9%8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翠易”!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五礼指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中国古代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嘉礼: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