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是靠理解和累积的,光问问题也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如平时有空多读点书,厚积才能薄发。
“不懂就要问”给我们的启示:知识是无限的,每个人都会有不懂的地方,而不懂就要问,这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捷径;不能因为怕挨打,因为面子不懂装懂,不能让心中的疑问永远成为疑问;只有时时问,我们才能做好学问。
这句话出自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不懂就要问》。
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6、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7、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朝散文家 刘开 《孟涂文集·问说》
8、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古人如何学学问,所学有何用
万维钢老师与熊逸老师针对“国学的三个问题”的问答。
『有一种沮丧叫做:“ 你某一天终于意识到,中国文化有可能并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 ”这样一种沮丧,在攀比心和自我优越感之外,还有群体认同感的缘故。我们每个人,生来都不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而是天然就被嵌套在许许多多的群体当中。沮丧与否,取决于你的群体认同,而群体认同是可变的,既可以主动地变,也可以被动地变。
认真说来,眼界越窄,排外心理就越强。站在更高处反观原来的问题,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这是庄子的办法。但究竟站在多高才合适,这往往不是个人能够控制的。』
即便在西方世界,也不会有什么人很执念地要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
于是有一个值得反问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 对“有用”的执念,恰恰是一种典型的国学思维。
国学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呢?
探究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何以如此,我们向何处去。我们像农夫一样生活,有的人只盯着麦穗,有的人却还想了解土壤。
“国学对应的应该是西方的“自由技艺(liberal arts)”,是能让人做事更有分寸,解决问题更有办法,获得真正自由的学问。”
这两种学问,在它们各自发展起来之后,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景观:从出发点到教育结构,竟然处处都是反的。“文科七艺”发展为技能教育,恰恰属于“君子不器”的那个“器”。而国学“君子不器”的精神貌似居高临下,但国学教育早在古代就面临了一种很严峻的 读者错位和社会背景错位 的问题,所以才会越变越奇怪。(你觉得某个学问好像不合时宜、不实用,其实可能你并不是它的目标读者,不要抛开时代背景去苛求它)
1.勤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进行主动的思考,而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是一种有策略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勤于思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通过理解知识而掌握知识,而不要死记硬背。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是意义学习,而死记硬背的学习是机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意义学习更牢固、不容易遗忘,并且容易发生迁移,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反,机械学习容易遗忘,往往只能应付眼前的考试,考试结束之后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2.置疑精神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对知识只是不加分析地接受,就不会有任何进步。因为学习的本质是获得能力上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增长。因此,要善于思考,鼓励自己提出质疑,而不要做“思想的懒汉”、“接受知识的机器”,只知道囫囵吞枣,而不知道进行咀嚼、消化。 3.勇于发问 学问学问,学习本身是离不开发问的。好奇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如果没有好奇、如果从不发问,人就不会成长,社会就不会发展。有时,父母或者老师会对你的问题感到不耐烦,那是他们的不对,你并没有错。千万别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放弃自己的正确行为。所以,你一定要继续保持发问的勇气! 有时你可能对于提问有很多顾虑。比如,担心别人说自己笨,担心问这个问题很傻,担心问多了老师会不耐烦……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都不是羞耻的事情,更何况是向老师请教呢?并且,老师根本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当你有不懂的地方,勇敢地举起你的手!否则,日积月累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修补起来会更困难。 4.善于练习 学习是离不开练习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强调的就是练习的重要性。如果以为能听懂老师讲的知识就足够,那就大错特错了。没有经过练习的知识是不会牢固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进行强化训练, 以增加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练习是必需的,但过度练习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强调的是“善于练习”,所以,你要善于分配练习的时间,知道何时应该适可而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度练习的效率非常有限。一定限度之内的练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但超过某个限度后的过度练习对于改善学习并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如果已熟练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就没有必要再反复练习,此时的练习是时间的浪费,只会导致脑力的疲乏。
本文来自作者[以南少爷]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mx3.cn/ef/%E5%AD%A6%E9%97%AE%E5%AD%A6%E9%97%AE%E4%B8%8D%E6%87%82%E5%B0%B1%E8%A6%81%E9%97%AE%2C%E9%97%AE%E8%AF%BB%E9%87%8D%E9%9F%B3%E5%BC%BA%E8%B0%83%E4%BB%80%E4%B9%8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以南少爷”!
希望本篇文章《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问读重音强调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学问是靠理解和累积的,光问问题也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如平时有空多读点书,厚积才能薄发。“不懂就要问”给我们的启示:知识是无限的,每个人都会有不懂的地方,而不懂就要问,这是获得知识...